欢迎进入开云电竞下载平台官方网站!
24小时热线电话:010-51292601
2025年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第三轮通知)
更新时间:2025-11-07
点击次数:96
参会时间:
2025年11月11日
主办方:
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
协办方:
开云电竞下载平台官方
美国Campbell公司
英国ASD公司
美国Resonon公司
加拿大ITRES公司
美国SciAps公司
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立足第三极,联动南北极,研究三级ji端环境多圈层物质与能量循环过程及其与气候环境变化的耦合机制,揭示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关键过程、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背 景
在全球气候变化持续加剧的背景下,2025年各国加快了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施。我国在推进“双碳”战略过程中,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社会各界共识,并在能源、农业、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与此同时,全球ji端气候事件仍频发,这凸显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碳源碳汇功能,依托多要素观测技术进行全面监测,已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基础。
天空地一体化观测技术,如SIF植被遥感、湍流涡动通量、多通道土壤呼吸和同位素观测等,在评估生态系统碳通量、揭示碳源碳汇动态及其驱动因素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为进一步推动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的发展,开云电竞下载平台官方将于2025年11月11日举办“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将以线上形式进行,旨在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技术应用经验。
会议目的
本次会议面向科研人员,旨在交流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应用,重点包括:
l 多要素观测技术的理论与方法
探讨SIF植被遥感、湍流涡动通量、多通道土壤呼吸和同位素观测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应用场景。
l 碳源碳汇功能的前沿科学问题
关注ji端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影响,并解析关键驱动因素。
l 多源数据融合与综合监测
分享多观测手段数据融合的方法与实践,构建高精度、全覆盖的生态系统监测数据库。
l 相关技术在碳中和战略中的应用与前景
展示相关技术在支持“双碳”目标中的应用案例,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及创新潜力。
会议内容
l 生态系统碳源碳汇观测技术的前沿问题与挑战
l 多要素联合观测技术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l 多源数据融合与综合监测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l 技术在碳中和战略中的应用与前景
l 区域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
会议日程
| 2025年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技术学术交流会 | |
| 孙宝宇 总经理 开云电竞下载平台官方 | 9:00~9:05 |
| 致辞 | |
| 王法明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 9:05~9:45 |
|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与评估 | |
| 杨柏 应用科学家 美国campbell scientific公司/康宝智信测量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9:45~10:25 |
| 生态系统通量观测技术综合解决方案 | |
| 10:25~10:35 休息时间 | |
| 周旭辉 教授 东北林业大学 | 10:35~11:15 |
| 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累积及其响应ji端干旱的机制 | |
| 高扬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11:15~11:55 |
| 内陆水体碳汇监测原理与评估方法 | |
| 休息时间 | |
| 王绍强 教授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13:30~14:10 |
| 基于卫星SIF-CO2观测信息估算全球陆地日GPP时空变化分析 | |
| 高添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14:10~14:50 |
| 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 基于清原科尔塔群初步进展 | |
| 孙宝宇 总经理 开云电竞下载平台官方 | 14:50~15:30 |
| 生态系统多要素综合观测方案及应用实践 | |
| 15:30~15:40 休息时间 | |
| 聂明 教授 复旦大学 | 15:40~16:20 |
| 土壤微生物呼吸的热适应性 | |
| 刘军志 教授 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 | 16:20~17:00 |
| 流域尺度碳循环观测方法 | |
| 黄小丽 应用工程师 开云电竞下载平台官方 | 17:00~17:40 |
| 生态系统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监测技术的应用及案例介绍 | |
报名方式
请联系工作人员
专家简介
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高添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高添,博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辽宁省陆地生态系统碳中和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林草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国家创新联盟常务理事,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遥感专业委员会委员,负责辽宁清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尔塔群”(森林碳通量研究平台)的全面工作。主要从事森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观测、遥感模拟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等研究,发表遥感与通量研究论文6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2部。主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与重点研发项目课题等。获2019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
高扬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高扬,福建长乐人,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特聘核心研究员、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与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与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项目以及担任中国科学院-财政部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团队负责人。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以及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优秀人才”与“秉维优秀青年人才”,并于202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和2021年获得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主要开展研究如下:1. 监测与模拟陆-水-气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定量解析水文过程驱动下的河流水体碳输移与碳生物地球化学协同机制;2. 提出精准核算内陆水体固碳的三维立体评估方法,构建内陆水体固碳潜力评估模型;3. 揭示水体总初级生产力与碳循环的维持机制,解析水体碳代谢与生产力格局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刘军志
教授
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
刘军志,博士,兰州大学泛第三极环境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甘肃省人才,担任国际环境建模与软件协会青年学者委员会主席、国际开放建模联盟教育和外联工作组主席、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编辑等职。主要从事地理建模、流域过程模拟相关研究,自主设计研发了模块化、并行化的流域建模框架SWEIMS和流域系统模型WISE,所提并行算法被网格化新安江模型、LISFLOOD、WEP-I等模型采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0余项,发表期刊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项11项,软件著作权10项,获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地理信息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地理科学研究进展等荣誉。
聂明
教授
复旦大学
聂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长期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生态修复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重点项目等多项国级科研项目。在 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等国际专业期刊发表SCI论文140余篇,入选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兼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淡水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 Global Change Biology、Journal of Plant Ecology、《植物生态学报》等期刊副主编或编委。
王法明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王法明博士是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任生态中心副主任、小良热带海岸带生态系统研究站站长。其研究以海岸带的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初步厘清了区域尺度上滨海湿地蓝碳功能适应气候变化反馈机制,评估并预测了全球尺度上滨海湿地蓝碳碳汇格局和潜力。已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论文 56篇(含 Nature Geosci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4), The Innovation,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Science Bulletin, Global Change Biology,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Functional Ecology(8)等顶级期刊),累计引用 6500余次。担任Functional Ecology, Estuaries and Coasts, Biological Diversity,《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副主编,以及Global Change Biology, Plant Soil,Journal of Plant Ecology,《应用生态学报》编委;获国家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林草局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杰青、珠江科技新星、以及中科院青促会会员、基础研究青年团队成员和中科院特聘骨干研究员等国家和地方人才类项目多个。
王绍强
教授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王绍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湖北省自然资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地理研究》副主编。主要从事生态系统碳循环、全球变化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管理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质量综合监测技术与规范研究’、国家基金委原创探索计划专项等国级科研项目15项,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出版《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特征分析》《基于遥感和模型模拟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等专著,获湖北社会发展奖一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主持十三五、十四五“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两项。
杨柏
应用科学家
美国campbell scientific公司/康宝智信测量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杨柏,1988年北京大学气象学本科毕业,1991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应用气象硕士毕业,2002年获得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大气科学博士。在此后二十年中,主要从事大气边界层的湍流观测及模拟研究。其中2004-2007年,主要参与了Missouri Flux站的通量监测项目(仪器安装维护,资料收集分析和研究成果的发表); 在2007-2017年,在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负责AmeriFlux资料中心的技术工作(资料质量控制,数据库的建立,维护及更新,各种资料产品的开发等)。从2022年8月开始,在Campbell Scientific,Inc(全球气象仪器的主要制造商之一)就职于高级应用科学家职位,参与仪器的改进,开发和测试工作,并负责对用户的技术支持指导和培训工作。有多年的湍流测量和各种气象仪器的使用经验,尤其是涡动通量技术的应用方面有特别的专长。
周旭辉
教授
东北林业大学
周旭辉,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院院长,特聘二级教授,博导,国级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主要从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机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重点项目以及黑龙江省重点项目等8项。在Science, Nature Geoscience, Nature Climate Change,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Global Change Biology等多个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总被引19000余次,H指数68,ESI高被引论文6篇,出版英文专著1部《土壤呼吸与环境》。担任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Journal of Ecology副主编/编委,并担任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专委会副主任。入选全球影响力的气候领域科学家榜单、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和中国生态与演化领域顶尖科学家TOP榜单。